福建头条网 / 历史文化 / 正文

福建一奇怪景观:相传从石缝中每天流出一碗米,真相到底是什么?

2024-04-15 12:09 阅读了

  福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就孕育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尤其是独特的地容地貌,更是为福建增添了很多人文色彩。

  由于福建多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这种地理特色形成了很多别具一格的地理文化。福建有一奇怪的石缝,相传每天流出一碗米,真相到底是什么?

  石缝里流水是常见的事情,但流出白花花的米却闻所未闻。

  “南来行国尚称君,鬼护神输总异闻。华盖仍留山上石,仓林疑住殿前军。”这是清朝诗人陈德辉创作的诗歌,虽然很少有人读过这首诗,但此诗却描绘了一大奇观。

  一、“出米岩”的来历

  “出米岩”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流出米的岩石,虽然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这种现象却是世界奇观。

  这个奇特的地理现象,位于福建翔安区内厝镇三魁山,这座山上有一片巨石,在这些巨石的一道裂缝中,隐藏着一个一米多深的天然石洞。

  据说这块“出米岩”的来历十分奇特,当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为了逃避敌军的追击,曾路遇此地并驻扎在这个地方。原因竟然是这块石岩竟然每天都能流出一碗米,这对于宋幼主及其臣仆而言,简直是天无绝人之路。

  后来出米岩的山前建立了一座寺庙——岩庙。这个庙里有一个小和尚,由于他特别贪玩和调皮,曾用一个竹竿去捅这个每天都出米的孔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堵塞了出米口,于是出米岩便再也没有流出过米,当然,这些都只是当地的传说而已。

  二、“出米岩”的传说

  翔安区内厝镇三魁山地区,有关“出米岩”的传说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个传说一直到现在依然被人们传颂。

  据说早在唐朝时期有一个无了禅师,他四处游方化缘在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大柿山上修建立了一座寺庙。

  按理来说无了禅师已经功德圆满,因为作为一位僧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活着的时候建庙立碑。

  于是个无了禅师便在这座寺庙中弘扬佛法,在他的弘扬之下当地有很多百姓都纷纷信佛,并且这座寺庙成为了人们拜佛的圣地。

  但是有一天无了禅师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因为他在山上拾柴火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个岩缝,并且这个缝隙中竟然有一泓清泉,可是无了禅师定睛一看才发现,这泓泉水的颜色竟然大为不同,因为竟然呈现出米白色。

  于是无了禅师便走进观看,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原来这哪里是流出的泉水啊,明明就是汩汩流淌的“米泉”。于是无了禅师用自己的钵盂,从这个缝隙中接了一大碗米,并将这碗大米做成了素饭,味道竟然出奇的香。

  第二天无了禅师再一次来到这里,发现又接了一碗米,故此无了禅师将这个可以流出米的岩缝,起名为“出米岩”。

  虽然名字很简单,但却一语道破了出米岩的玄机,原来这里每天都能流出一大碗米。并且无了禅师还将自己筹建的寺庙,称为“出米寺”。

  其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虽然值得怀疑,但却在当地流传甚广,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而出米岩之所以每天只流出一碗米,原因竟然是符合佛教的“戒贪”戒律。

  不过后来随着出米寺的和尚越来越多,出米岩流出的米也越来越多了,不过依然只是每天每人一碗米。

  三、“出米岩”不出米的原因

  在这些美好的民间传说感召下,很多人都纷纷前往翔安区内厝镇三魁山,为的就是能一堵出米岩的真容。

  但绝大多数人都失望而归,因为出米岩早已经不出米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出米岩毕竟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而已,白花花的大米怎么可能从石缝中流出来呢?这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而且也太过于神话了。

  当地人给出的解释却是,因为自然环境变化和天灾人祸所致,出米岩的米都被人们吃光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人类过于贪婪,所以佛祖为此震怒,故此才不让出米岩出米了。

  这种说法很显然不符合客观顾虑;最后一个说法认为出米寺的粮仓和出米岩相连,所以岩石缝隙中才能流出粮食,后来随着粮仓的粮食日渐枯竭,所以出米岩才无米可出了。

  结 语

  出米岩、出米寺早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关于出米岩的传说依然在导游的口中,不断传播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这些游客也将出米岩的传说,带回了自己的家乡,所以出米岩的故事也就越传越神奇了。

福建一奇怪景观:相传从石缝中每天流出一碗米,真相到底是什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