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头条网 / 历史文化 / 正文

福建厦门青礁村,领略古建筑的历史文化魅力

2024-04-15 12:09 阅读了

  青礁村院前社大夫第

  青礁村背有青山环绕,前临大海之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作为“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至今仍是颜氏族群聚居地,闽南文化与历史底蕴深厚,古代高官的私宅“大夫第”、私塾学堂改造的古民居“学仔埕”等39座古厝历史悠久,颜氏宗祠更是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走进厦门海沧青礁村便有一股清新文艺的气息扑鼻而来,这也许和青礁村悠久的文化历史密不可分。青礁村的历史文化之起源,还需由名字说起,青礁得名于古时近村海滨常有的绿色礁石,故名青礁。青礁地灵人杰,北宋年间,漳州教授颜慥卜居于龙溪青礁岐山脚下,收徒讲学,为青礁颜氏肇基祖。颜氏家学自古由今不断在传承和发展。自从颜慥肇基青礁,子孙便开始繁盛,颜氏后裔遍布闽、粤、川、浙、琼、台,播迁海内外,至今逾十万人。

  来到青礁村,不免要先了解一个人,这人便是开台王颜思齐。颜思齐是颜慥第20世孙,身体魁梧雄健,生性豪爽,有义气,仗义疏财,并精熟武艺,喜欢打抱不平。连横在《台湾通史》中为台湾历史人物作列传,称颜思齐是首要的开台人物之一。青礁村是颜思齐的故乡,来到这里仿佛正与历史里的他邂逅,一步一步地了解,一点一点地回味。

  站在青礁村院前社的门口,“两岸一家亲,共建新家园”10个大字跃入眼帘,一看便知院前社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两岸共同文化的记忆点之一,青礁村是体现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愫摇篮。吹着海峡之风,心头油然升起温暖之意。

  在门口站立环望,对面是青礁慈济东宫,原来这里不仅是颜思齐的故乡,亦是保生慈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北宋年间,保生大帝吴夲济世救人,深受人们爱戴,保生慈济文化也因此流传下来。这个文化紧紧联系着两岸,并同时传播到国外。

  走进院前社,跃入眼前的是红砖古厝“大夫第”,一砖一瓦早已锈迹斑斑。清朝同治年间,在海外经商的院前村民颜珍伟回乡兴建了这座三进式双曲燕尾脊民居,后因其长子金榜题名,被皇帝亲封为“大夫”,遂将住所更名为“大夫第”。岁月的青苔长在墙缝之间,这些红砖见证了历史,而它本身也作为历史,让后人得以见证韵味。

  “大夫第”广场前的家风墙

  这是一座真正开在红砖古厝的社区书院,称为芦塘书院。也是真正由古书院传承下来,可谓“根正苗红”。站在院外仿佛可以聆听那莘莘学子传来的朗朗书声,不由让人产生读书的欲望。通过书院外围设立的院史简介牌可以得知,清嘉庆年间,芦塘书院设立于芦塘祖祠光裕堂内,教授四书五经、音乐、英文等,为芦塘社开基祖陈国贤公的独办学堂。抗战时期,芦塘书院还曾作为青礁小学的临时办学场所,一直持续到土地改革期间。1949年后,芦塘社的孩子们都到公办学校读书,光裕堂也随着时光流逝逐渐被废弃,但芦塘书院曾经免费教育邻村孩童的善举,被后人传颂至今。

  “南山豆苗肥,东皋雨新足。凉气满郊墟,书声出茅屋。古来贤达人,起身自耕牧。买臣负薪歌,倪宽带经读。”如果用元代诗人王冕的名作《耕读轩》中描述的情景来形容芦塘书院的“四点钟课堂”便再合适不过。“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翻开海沧史志,深厚的耕读文化延续了千年,而在今天,芦塘书院正在传播着这一传统文化。耕读文化体现为家训励志、以耕养读、勤耕立家、苦读荣身;乡贤文化展现饱学之士、贤达之人造福桑梓、纯化风俗的榜样,具有当地精神文化标记。

  “清水澄晖新景象,河图献瑞耀文明”,弘扬耕读文化,海沧具有古老传统。回溯历史,名流辈出,49位进士、104位举人在海沧“诞生”。明末东林党后七君子周起元、开台王颜思齐、早期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等都受到海沧本土传统耕读文化的影响。此时,不得不感慨,是否这里的红砖绿瓦也懂识字写作呢?这样洋溢文艺韵味的地方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的院前社,在保留村落红砖古厝和原本农村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传承了原有的闽台历史文化。村落里一栋栋建筑别具特色,被岁月尘封的红砖古厝,仿佛向人们倾诉着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其建筑装饰展现着特有的书院之风,山墙上的悬鱼饰和剪粘彩绘图案颇为精美;立面的荷、梅、松、竹浮雕彩塑图画增加了文化氛围;墙上精致石雕、屋顶秀美花饰等,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青礁村院前社

  当一束阳光照在古厝门前的草地上时,不禁令人想起我国台湾音乐人杨幕曾在这里举办过一场音乐会。他说:“我就喜欢唱歌给农民听,我要在村里办个工作室。”还曾有一位来自台湾的陶艺大师也要到村里开陶艺体验馆。就连台湾著名作词人方文山,也曾来到村里为建工作基地而采风。悠悠“古早味”,浓浓闽台情。这样小小一隅土地,传承着也正在传播着各种文化,这样的历史魅力,少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若说不负青礁行,必上慈济祖宫。青礁慈济祖宫被广誉为“闽台慈济第一宫”,是厦门最大的民间信仰场所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青礁慈济宫又称东宫,为纪念保生大帝——吴夲,于南宋绍兴21年(1151)而建立。

  慈济祖宫的建筑十分讲究,它坐西朝东,为重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三进建筑,建筑面积1305平方米,其中设有主山门、颂典广场、中医长廊、百草园等。慈济祖宫的中轴线自东向西逐渐增高,前殿由檐廊、门厅和钟鼓楼组成;中殿为正殿,内供吴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后殿内供佛道诸神;三殿由两侧廊庑通连。常年有信佛的游客前往朝拜,若刚好遇上节日,还能亲眼目睹非常隆重的进香仪式。

  走进宫内便能观赏里面的建筑飞檐交错,再仔细观摩便可留意那被保留下来的大量精美珍贵的艺术品,如石雕、木雕、彩绘等,那些艺术品雕工精细,金碧辉煌,站在其中,让人有仿佛置身于宫殿的幻象。而宫内遗留的古迹文物也是研究宫庙历代沿革的重要文献资料。再往后探索,便可发现宫后的岐山上还有吴夲当年采制药草使用过的文物——丹井、丹灶和石臼,以及凉伞树、“心”字石等景观。

  攀上青礁慈济宫的将近千级的台阶极目远眺,山脚下游人如织。中医长廊是贯穿整个慈济祖宫景区的中轴线,共有811级台阶,一眼望去十分宏伟壮观。长廊中间排列着扁鹊、华佗、孙思邈等等历代著名中医的塑像,包括山顶的保生大帝雕像在内共有33尊。这些雕像是为让人们再次感受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而建。

  经过一番辛苦爬上山顶,便可观赏到保生大帝塑像,塑像位于岐山海拔148米处,高18米,连基座19.8米,是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厦门大学教授李维祀先生设计。塑像采用泉州白花岗岩材质,面向大海,遥望海峡东岸,寓意大帝永远庇护两岸众生。站在山顶一览山脚,所有的疲惫都将转化为心灵的满足和喜悦。

  颜氏家庙开漳堂

  来到开漳堂,一眼望去与其它的宗祠无异,但这小小的宗祠,究其文化背景,却少有可相匹敌。开漳堂是青礁村的颜氏宗祠,是近年根据颜氏祖先遗训而兴建的,开漳堂的肇基祖庙原位于青礁村边上,临近海岸,曾作为生产队工厂用地,后来工厂搬迁,肇基祖庙已成一片废墟,机缘巧合之下,掩埋多年的青礁村颜氏肇基祖庙遗址被发掘,而这一发掘揭开了“开台王”颜思齐之谜。

  遗址周围一带古称“铁店”,历史上是个自然村,颜思齐的家就在这里。村旁就是汪洋大海,明代末年颜思齐在台湾开拓事业,有一定基础后曾经派手下回到青礁村的“铁店”,招募族人前往台湾开垦。

  在开漳堂遗址,有一块已经残缺不全的书院牌匾,上面写的是“植兰书院”,可以看出青礁颜氏在颜慥肇基之后,子孙后代文教之风的兴盛状况。开漳堂的出土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面刻着:“歧山高隐五经儒海上尽宗正学,甲第须同三敏世日边载锡恩光”,此联意为宗五经正学的颜慥隐居于此,大兴文教,广开文风。这些在颜氏族谱上也得到了印证。据载,仅宋代青礁颜氏就出了18位进士,盛极一时。

  开漳堂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家庙时的石刻建筑,石雕做工精美,家庙建筑气势磅礴,当时还重修了族谱和肇基祖颜慥墓。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万历时期重修家庙、族谱等,大体上正是颜思齐海上贸易繁盛的阶段,那时颜思齐在日本以长崎为据点,兼营中日间海上贸易,是当地富户。因此,这次颜氏肇基祖祠的重修工作需要大量的金钱,有可能颜思齐在财力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青礁村之旅接近尾声,若还意犹未尽,何不见一见“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万应庙与慈济祖宫不同,万应庙供奉着保护神——玄坛天神,又叫寒单爷,当地村民也称其为"武财神",是颜氏先祖在宋代从山东辗转河南、福建,定居青礁村时带来的,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当年,"开台圣王"颜思齐登陆台湾时,把"武财神"信仰也带到了那里,并成为了现在台湾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大陆和台湾具有不可分割的、超越物理的信仰共融。

  万应庙每年都举行庙会,人们把寒单爷请出来巡境,场面热闹非凡。巡境开始前,轿夫们抬出载着神明的銮轿,飞快地踩过燃烧着的火炭,村民将其称为"踢火",寓意消灾祈福。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是青礁村祭拜乡土保护神寒单爷的日子,各地信众都会在这一天赶来进香,队伍连绵数里,场面十分壮观。

  游遍青礁村,可以领略它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它不单单是特定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那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记忆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它们在推动着历史继续前进。

  内容来源:海峡乡村杂志

福建厦门青礁村,领略古建筑的历史文化魅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