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头条网 / 头条科普 / 正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诗

2024-04-01 20:56 阅读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王之涣写的。

  关于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以及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作者古诗名,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作者,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什么诗词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小知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王之涣写的。

  一、回答

  黄河远上白云间来自王之涣的《凉州词》

  二、诗词原文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释义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四、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和四两行,明代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五、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自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谁写的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